记者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获悉,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/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、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刘志强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高鹏等相助,提出了一种纳米柱辅助的范德华外延要领,使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(MOCVD),国际上首次在玻璃衬底上乐成“异构外延”出一连平整的准单晶氮化镓(GaN)薄膜,并制备蓝光发光二极管(LED)。相关效果7月31日揭晓于《科学》子刊《科学·希望》。
半导体工业是科技自主自强的底层包管。在全球信息化、5G时代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,以III族氮化物为代表的先进半导体迎来生长的岑岭期。一直以来,我国氮化物焦点质料、器件的原始立异能力较为薄弱,焦点专利手艺缺乏。同时,由于缺乏同质衬底,氮化物质料一直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(MOCVD)在蓝宝石、硅、碳化硅等单晶衬底上举行异质外延。单晶衬底的尺寸、本钱、晶格失配、热失配、导热导电性等限制了氮化物质料的生长。因此,挣脱古板衬底限制是氮化物质料制备的瓶颈问题,也是通过自主立异引领先进半导体工业生长的的要害。
研究职员巧妙地使用石墨烯解决了该问题。他们在生长初期,使用石墨烯的晶格来指导氮化物的晶格排列,在非晶玻璃上也实现了高质量氮化物的外延。通常,玻璃上生长的氮化物上是完全杂乱无序的多晶结构。石墨烯的晶格指导作用使得玻璃上的氮化物的面外取向完全一致,面内取向也由通常的随机取向被限制成三种,从而获得了高质量的准单晶薄膜。他们进一步生长了蓝光LED结构,其内量子效率高达48.7%。别的,他们充分使用界面处弱的范德华作用力,将生长的外延结构机械剥离并制备了柔性的LED样品。据悉,面向大规模工业应用,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玻璃衬底上接纳化学气相沉积,生长了一系列石墨烯晶圆制备要领,为氮化物厘革性制备手艺的探索提供坚实基础。
刘忠范体现,这一效果是典范的“从0到1”式的原创性突破,为石墨烯等二维质料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绪,有望生长为氮化物厘革性制备手艺,解决先进半导体生长手艺瓶颈,在新型显示、柔性电子学等领域具有主要应用远景。同时,该手艺通过“异构外延”削弱了氮化物对单晶衬底的依赖,关于扩泰半导体外延衬底选择规模、富厚半导体异质外延看法、实现面向后摩尔时代的片上物质组装和异构集成,具有主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