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点游戏官方网

正点游戏(中国游)官方网站

“DNA之父”詹姆斯·沃森:科学要扎实而现实

时间:2010-04-15     泉源:泉源;科学网
本报讯 克日,刚在中国度过82岁生日的“DNA之父”詹姆斯·沃森来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举行学术会见,应邀作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报告。


  4月8日下昼,记者眼见了研究生们一次很是特别的“追星”场景,照相、录像,尚有讨教其乐成履历。上海生科院可容纳300多人的蹊径式双层礼堂破天荒地被挤得水泄欠亨,现场共有600多人,不但座位所有坐满,连走道都站满了仰慕者,有的学生甚至坐到了讲台的台阶上。


  “选择稍领先于所处时代的课题”、“专注于几年中预期有突破的事情”、“找一个与你水平相当的同伴”,是沃森以为获得乐成的要害。


  沃森说,科学要扎实而现实。“我对外星生命的理论不感兴趣,关于神和哲学也没兴趣。由于它们过于虚无缥缈。”他之以是会关注DNA,是由于“解开遗传密码,可能资助人们治愈某些疾病”。同时,他勉励年轻人提出一些主要问题。当被问及“怎样才华提出这样的问题”,他说,自己在研究生三年级时曾提出一个看法,只管最后被证实是错的,可最主要的是,“我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看法的人”。“你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,你以为主要的就应该提出,纵然被别人无视。我在科学上的乐成,可以归功于我对‘什么是主要的’有很好的掌握和感受。”


  “与强有力的竞争者坚持细密联系”、“坚持谦逊”、“随时得有‘救星’”,沃森在与研究生们座谈时说,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要靠相助来完成。他勉励青年学子要有目的,要扎实,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,最后总会乐成的。


  沃森是美国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学会会员,还被英国王室封为“骑士”。受父亲影响,他喜欢观鸟,15岁时入读大学,因接触科普名著《何谓生命》,将兴趣从候鸟迁徙转到分子遗传学。1953年,还在读博士后的他,与一位年长他10多岁的博士生——克里克,配合在《自然》杂志上揭晓千字随笔及一幅插图,首创DNA双螺旋结构学说。9年后,这对“黄金同伴”摘得诺贝尔奖。以后,沃森倾注一生精神谋划著名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,还与偕行提倡了绘制生命天书、破译遗传密码的“人类基因组妄想”。


  沃森的科学人生没有停留在诺奖,也并不限于西方。他回忆说,早在上世纪50年月,他就在剑桥大学结识了中国生化学家、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领衔者之一王应睐。


  上世纪80年月初,沃森首次访华,来到其时的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与老友重逢。王应睐住所小而简陋,但沃森却在这里度过了访华最愉快的时光——两人在小桌子上以描绘分子结构笔谈对话。以后,沃森对中国科学信心倍增。20多年后,当他2006年第二次来华时,王应睐已辞世。但中国人已与其他5国科学家一起,乐成测绘出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框架图,为天下生命科学界作出了重大孝顺。


  4月9日上午,沃森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内向王应睐铜像敬献鲜花。沃森体现:“我信托中国必将在天下科学国界上占有越发主要的职位。”

网站地图